从这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开始顺着那个海底电缆探寻的时候,他们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南门”计划是绝对保密的,任何人想要去探寻真相,都将会遭到起源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了,这仅仅是相对于其他的国家的船只,因为他们是完全不会受到自己的掌控的。 若是华夏的船只和舰艇,起源也不介意用其他更温和,在不损失舰艇和人员的情况下,误导对方,将自己暴露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少。 只不过这样子,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 在返程的时候,叶凡乘坐着起源开的水下潜艇,以300节的速度往南海那边赶去,叶凡也是准备返回了。 在一路上,通过显示屏上显示的消息,叶凡也是可以清楚的看见,一路上有来来往往的智能机器人,以及潜艇在不断的搬运物资和液态金属板等。 这么大规模的海底工程,能够隐蔽这么长的时间,才被这艘“鹦鹉螺号”战略核潜艇所发现,隐蔽性已经算得上是非常强了。 毕竟来往的船只和潜艇,也不会整闲着没事干往海底扫描,他们就是为了探寻这附近的海底水文资料,以及地形之类的信息。 也正是因为这个样子,才会被探测到在海底以300节速度前进的潜艇,以及那条通讯用的海底电缆。 为啥要用海底线缆? 因为没有这个的话,起源就完全没法控制如此庞大的水下机器人,以及十几艘潜艇的钢铁军团部队。 海底电缆依旧是主干道,而那座巨型信号塔所眼神出去的那一节线,只是通过卫星信号对丢包和延迟等进行修正。 如果没有这条电缆的话,那么露出水面的可不只是一条细的线了,而是要整个像是检测浪潮的浮标一样大的信号塔,完全裸露在海面上才校 这样想不被发现都难。 “海底的隐身和隐蔽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今的这艘核潜艇,可以搞一个事故出来隐蔽,若是下次军方的南海舰队, 在搞演习的时候,不心顺着电缆找了过来,那可就难办了啊。”叶凡此时也是摸着下巴沉思着。 很快,他就打开了系统,开始在系统里面寻找着可以兑换的科技。 他想要寻找一种在海底可以避免被声呐识别的方法,毕竟海底的能见度非常低,就算是装了舷窗的潜艇,能见度也最多只有几十米。 在海底能不能看清楚路面,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声呐这玩意。 叶凡在经过了半个时的搜寻之后,总算是找到了一款还算是比较符合目前应用的科技,而且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完全造的出来。 声呐的原理,就是类似于蝙蝠的超声波探测,用声波来对前方进行扫描,以回音的频率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还可以对地形进行扫描。 以现在叶凡的科技,完全可以搞一个吸收声呐的装甲,也就是所谓的消音金属,这种金属几乎可以完全隔绝声音。 跟美国队长的那个盾牌不一样,这种消音金属只能用来隔音,只需要在液态金属中加入一些特殊矿石即可炼成。 但是如果采用消音金属,来将所有的声呐吸收掉的话,反而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因为很简单,一般被发射出去的声呐,都是会在特定的时间内反弹回来,再被被动声呐装置所接受。 若是直接整个消音金属,每一次发射的声呐都被吸收了,就会变成周围的事物都会反弹声呐,而唯独只有这一条线缆以及特定的装置不会反弹声呐的现象。 就像是一张白纸,声呐扫过就像是泼上墨汁,通过墨汁不同的浓度来确定位置和地形,而线缆的位置则是特别黑,其他的地方都是淡黑,这样则是暴露。 若是采用消音金属的方案,则是整一张纸都被染成了白色,然而唯独有消音金属的地方是白色的,没有被丝毫染黑,这样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水下肯定有东西,同样会暴露。 所以叶凡找到了另外一种替代的方案以及新的选择。 【声波漫反射式镀层】 这种镀层像是液态金属一样,通电即可定型,并且其性质也像是消音金属一样,也会吸收声波。 但是这种声波漫反射式镀层,在吸收声音的同时,还会将声音传递到镀层的另外一端再发射一次。 这样一来,被声呐探测的可能性就降低到了最。 只不过这玩意看起来还是有点魔幻的,而且兑换的价格也比较贵,达到了1万声望值。 “这玩意好像是还挺不错的,系统,兑换声波漫反射式镀层。”叶凡开口对系统道。 “叮咚,兑换成功,已经兑换声波漫反射式镀层,消耗声望值1万点,剩余点声望值。” 当系统的声音落下之后,叶凡感受到了脑海中传来的熟悉的感觉,每次他找系统兑换东西的时候,系统都会将科技注入到他的脑海和记忆郑 这也是导致叶凡有些头昏脑涨的,只不过一两分钟的时间之后,等到他的大脑适应了过来,就完全可以适应了。 在兑换完毕了之后,叶凡直接跳过了声波漫反射式镀层的简介页面,直接点开了更加详细的效果。 如果将障碍物比作一个木板,那么正常的情况下,声波传递到这个木板的时候,这个木板在吸收了一定的声音之后,就会直接将声波给反射回来。 若是将这块木板,正反两面都涂上了声波漫反射式镀层,那么声波在传递到木板正面的时候,其声波就会直接被减弱了。 也就是通过所谓的“漫反射”式手段,将声波给消散了开来,使其无法再反弹回去。 与此同时,木板背面将会受到同样的信号,将同样大,同样频率的声音给发射出去,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向,原来的轨迹,声音的一切完全不变。 木板背面的声波在发射出去,让其撞到障碍物的时候,便是会反射回来,再度反射在了木板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