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单从这个时间上来说,就琢磨出来不对劲了。</p>
八月劝服李善长,随后次年一月胡惟庸人头落地,这个时间未免太紧张了一点。</p>
在有关汪广洋与其妾同死而发现是籍没女一案中,同样有人考据过,胡惟庸因此事受牵连,九月就已经被下狱,也就是说跟李善长合力谋反时间只有一个月,更紧凑了。</p>
而林贤案也说过,这位是洪武九年离开宁波去准备后手,时间上完全对不上。</p>
再说了,以李善长的位置想要用一个区区淮西王来打动他,未免也太不现实,基本上从时间到动机,哪儿哪儿都透露着不合理的味道。</p>
除此之外,另外被追为李善长谋反罪证的是封绩案,或者说是胡惟庸案分支当中的通虏案。</p>
这个通虏案的大框架比较简单:胡惟庸派一个叫封绩的人去北元送信,希望能一起反明,结果胡惟庸死的太快,后来捕鱼儿海之战后,蓝玉抓到了封绩,但李善长将其隐匿了下来,但后来事发,于是又引发了一波官场大地震。</p>
之所以说是框架,实在是因为明史、实录、昭示奸党录、国史考异、开国臣传等,对其细节所记实在是一人一个说法。</p>
比如关于封绩的出身,就有河南人、常州人两个说法,而关于其身份,有说是京师囚军,有说是北元臣子。</p>
再牵涉到具体是怎么巴结上胡惟庸回北元送信的,那更是一本书一个说法,没有相同的。</p>
也是因此,大部分学者也认为胡惟庸通虏案的可信度并不高,连带着其中被牵连的李善长也多半跟这事儿是没啥关系的。</p>
另外,胡惟庸通虏和通倭均不太可信也是因为洪武年末期的“胡惟庸大宇宙”有关:</p>
实录中记载,洪武三十年时大明礼部官员说,胡惟庸谋乱通三佛齐云云,这个三佛齐即室利佛逝,是一个鼎盛时期势力遍布如今整个马来群岛的王国。</p>
永乐朝五年记载,又说胡惟庸私通卜宠吉儿云云,这是西域一个与大明有贸易关系的国家。</p>
而后来又有人记载,说洪武十七年时洪武帝还追究过高丽使节曾经私通胡惟庸之事。</p>
这么回头一看,整个大明的四面八方都被胡惟庸串通过,堪称是明初第一外交达人。</p>
只能说可惜胡惟庸没有去西方找奥斯曼帝国什么的借点精兵,不然指不定大航海时代是什么样子呢。</p>
这当然是个玩笑话,不过至少从这么多或冲突或可能不实的记录当中看,说李善长是胡惟庸谋逆的同党,确实不太能取信于人。</p>
关于李善长的死因,目前来说比较通行的解释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司马懿全责。</p>
但在此之外,说李善长谋反,显然是有点冤枉,可如果反过来说李善长是清清白白含冤而死,那当然也未必。】</p>
华盖殿中,李善长的心情简直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p>
在听得后世一步步叙述史书记载纰漏之处,由此反推他李善长并未参与谋反时,他几乎都有了一种劫后余生之感。</p>
甚至因此再听得后世以略带调笑的口吻说胡惟庸私通数国云云,他还能跟着笑一笑。</p>
而对后世所总结的“司马懿全责”之因,李善长也几乎是福至心灵一般明白其意。</p>
这一刻,洋洋洒洒喊冤的腹稿都已经在心中打好,愿意去职归家闭门谢客颐养天年的承诺也草拟了一份又一份。</p>
甚至长孙无忌、赵普等的生平,都在心里快速过了一遍,他甚至都想学陛下一般在光幕上书字,好与长孙无忌交流一番含冤心得以求信于陛下――有此光幕,按理来说长孙无忌应当定然知身后事了,只是不知是否还伴于唐太宗身旁。</p>try{ggauto();} catch(ex){}
只是这些或正经或发散思绪的想法,很快又被光幕的峰回路转之言击得粉碎。</p>
刚给了希望却又被掐碎,这种感觉几乎令人发疯,促使着他很想跳起来大骂一通,并质问光幕何为“未必含冤”?</p>
可再想想胡惟庸活着时入了他家宅院所说的一件件事,却又令他沉默。</p>
谋反固为陛下所不容,但这些事当真就能容乎?免死铁券真有用乎?</p>
“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一言也重新想了起来,而在这一刻他前所未有的清楚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p>
能否免死,不在乎罪责,不在乎铁券所书承诺,更不在乎铁榜所陈之罪。</p>
惟在乎陛下之口。</p>
“善长可还有内情要白?”</p>
朱元璋神色平淡,没有疾言厉色,也没有动之以情,就简简单单一语,好似是问今天早上吃的什么一般寻常。</p>
但李善长对这个问题却不敢寻常视之,挣扎犹豫了一瞬,但最终抬头看了一眼光幕之后,还是道:</p>
“臣亦知弟弟与胡惟庸阴结之事,彼时未有白于陛下,乃失臣之责。”</p>
李文忠听得分明,这个声音相较于早上所见时不知衰弱了多少,但似乎也终于多了一点坦然自得的味道。</p>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同样沉默了一下之后点点头摆摆手,一言不发。</p>
……</p>
邺城中,刘协闻言倒是难免有一点好奇:</p>
“皇叔,那司马懿现在何处?”</p>
刘备闻言摸了摸鼻子略有一点心虚:</p>
“臣擒得此人后,此子便投于帐下欲效力。”</p>
“后来,司马氏之子随吴懿将军平定南中开云南郡兼略定西南夷道,可称功。”</p>
“因其文治之才以及知悉云南之事,遂委为郡守教化一方。”</p>
对此刘协点点头,真心实意道:</p>
“吴懿将军为汉扩疆土,功甚伟。”</p>
“司马懿远赴南中为国戍边扬圣人教化,亦可称司马氏之美谈也。”</p>
这便是正式定了性质,显然在云南郡有教化结果之前,司马懿恐难难归。</p>
而就在这正月底,此处文武君臣伴着暖炉相谈甚欢时。</p>
脸颊已被晒得有了酡红色的司马懿手搭凉棚,在一队汉卫的保护下听着土人头领叽哩哇啦述说着远处就是袭击郡守抢掠物资的部落。</p>
于是这位河内名士一撩都快碎成布条的袍子,露出了两条大腿上的兽皮绑腿,随后抽出缺了玉石改镶兽牙的宝剑喊道:</p>
“无道可谓贼,今秉天伐之!”</p>
不过这话令得眼前的土人头领满眼茫然,于是司马懿只能无奈用剑敲敲身侧汉卫的盾牌,指着前方:</p>
“杀!”</p>
听得土人们怪叫着往那堡寨突袭而去,司马懿一时间也是有了点豪情在心头浮现:</p>
等略定云南,何不能以此之功列刘皇叔身侧,尔后刘皇叔若是欲图进中原而败曹丞相,他河内司马懿怎么着都该成为依仗了吧?</p>
能开边能献策还能谋以定国,我司马懿如何不能名垂青史?</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