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拜师</p>
苏辋带着李良拿着束修和拜贴一路穿街走巷来到了杭州府衙外。</p>
因为是休沐日,所以衙门前看起来冷清一些,苏辋站在衙门口深呼吸之后。先把束修递给了跟在自己身边的李良,然后才拿着拜帖来到门前递给了看门的衙役,表示求见范知州。</p>
“哦!”</p>
衙役看着面前正在一本正经向他们递拜帖求见知州的这个大概十岁模样的孩子,脸上浮现出非常诧异的表情。</p>
“哪来的黄口孺子,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还不速速退下。”门口的衙役看着苏辋不以为然直接就要训斥准备赶人。</p>
苏辋看这个衙役态度非常不好,也不动怒,而是主动从衣袖之中拿出银子悄悄递了过去。</p>
有了银子开路,原本不想搭理苏辋的衙役接过银子掂量了一下后,瞬间变了脸色,马上喜笑颜开的道:“子,我进去帮你通报,至于大人见不见你,我可不能保证。”</p>
“谢谢这位大哥,帮我通报一下就足够了。”苏辋作辑道谢。</p>
见到苏辋很明白事理,于是衙役满意的点零头转身进了府衙之内通报去了。</p>
即使是范仲淹这样下有名的名臣,恐怕也很难阻止手下的这些衙役赚外快的机会。</p>
苏辋则在门口安心等了一会儿之后,终于那个衙役重新出来,然后就挥挥手示意苏辋跟着他进入了府衙内,而李良则只能等在外面,于是苏辋只能拿过束修,跟着那个衙役走了进去。</p>
苏辋跟着衙役绕过府衙前厅办公的地方,很快来到府衙后堂的一处厅堂之内。</p>
把苏辋请入到厅堂里之后,那个衙役就告退了,此时厅堂之内就剩下了苏辋一个人。</p>
无聊的他干脆观察起了整个房间的格局,整个厅堂倒是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只是更大一些,整个屋子内布置的简单雅致,也没有什么看起来就很名贵的物品,厅堂大门进入后左右两边各摆着三张椅子,中间靠近墙的地方则是两张椅子,是主家坐的地方。</p>
苏辋略微稍等之后,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从后堂方向走了进来。</p>
见到这位老人,苏辋急忙起身迎了上去作辑道:“子苏辋,见过范相公。”</p>
范仲淹看着面前这个故作成熟的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后才笑着摆了摆手,轻声的道:“老夫已不在朝中为官,相公这个词已经不适合我了。倒是你一个7岁稚子却从川中千里迢迢赶来杭州,殊为不易啊。”</p>
“幸得家中护院保护,这一路走来虽有惊吓,但终是平安来到了杭州。”苏辋恭恭敬敬的道。</p>
“眉山苏涣苏文父是你的什么人?”范仲淹已经看过苏辋的拜帖知道他是从益州路眉山而来,所以就好奇的问道。</p>
“正是我的伯父。”苏辋回答道。</p>
“哦。包希仁倒是在东京的时候在我面前多有称赞过你的伯父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所以我有一些印象,看来家风确好,你一黄口儿为何想要拜我为师啊?”</p>
“我从跟随父亲学习,也曾自己看过一些兵书。对上阵杀敌很是羡慕,自从时候听完了范公的事迹之后,就心生仰慕,一直想向您学习。三个月前偶然听闻范公您任杭州知州,所以这次特地赶来想拜师学习,学习行军打仗的知识,也想当个出将入相的人物。而且我一想到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人就深感痛心,所以也是立志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让我大宋真正意义上完成华夏一统。”</p>
看着信心满满、自信朝气的苏辋,倒是让范仲淹显得颇为动容。毕竟如此年纪就有如此志向,真可谓世间少有,再到苏辋从进来之后就一直礼貌得当,谨慎的态度,于是心中自是升起一丝喜爱,不过还是直接道:“志向倒是远大,但能力怎么样,我还是要考考你。”</p>
“当然愿意接受范公的考校。”苏辋再次低声作辑,然后端正自己的姿态迎接范仲淹的考校。</p>
于是范仲淹开始给苏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兵书内容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校。</p>
好在苏辋经过几个世界的之后,他的记忆力已经相当棒了,不用几本儒家经典,他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对于范仲淹的考校自然轻松度过,只不过苏辋更多还是只记得书本上的知识,儒家经典还好,但一旦涉及到行军打仗这方面实际操作经验的话,他就完全不行了,只能做到纸上谈兵。</p>try{ggauto();} catch(ex){}
不过范仲淹也可以理解,毕竟行军打仗这可不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的,必须得经过实践经验慢慢积累。</p>
历史上那些青史留名的名将也不都是生就会打仗的,都是从战场上一步步学习得来的。生将种的人终究是少之又少,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来。</p>
经过一番考校,范仲淹是越看越喜欢。苏辋不仅能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讲出一番自己的见解,虽然这些见解都显得有些匠气,不够观点独特,但对于7岁的孩来已经相当不错了。</p>
而且兵书方面也确实如他所。苏辋看过兵书不少的,范仲淹提起的很多兵书上的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只不过涉及到实际操作方面,确实没有任何经验,但却偶尔也有一些突发奇想的奇思妙想,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苏辋这个现代人见多识广的情况下。</p>
即使是范仲淹都觉得很是惊奇。虽然这些奇思妙想在战场上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对于一个如此年轻的孩来,已经足够惊艳,甚至这些奇思妙想都给他也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p>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在两人一问一答之中渡过。范仲淹与苏辋对答了一上午。一直到中午时间,突然听到苏辋肚子传来咕噜咕噜的叫喊声,范仲淹才回过神来。毕竟还是7岁孩,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饿的也比他这个老头子快多了。</p>
范仲淹这才收起了满脸的笑容,严肃的对着苏辋道:“你的资确实相当不错,我这几十年的人生也没有见过几个同年纪下做的比你更好的。”</p>
苏辋谦虚的道:“谢谢范公的夸奖,我在我们家三兄弟中,才能只能算是最差的,我大兄苏轼、二兄苏辙的才能比我要更强10倍,只不过他们对行军打仗这方面兴趣要差了一些。”</p>
“哦?”听到苏辋的话,范仲淹也颇感一些兴趣。如果真的像苏辋的一样,看样子似乎苏家这一世要崛起了。</p>
完话后苏辋还拿出自己之前默写的一部分苏洵已经编写好的《权书》的相关内容递给了范仲淹。郑重的道:“这是我的父亲苏询这几年在家编撰的一本书,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完成完稿,但是我默写下了一部分,还请先生品鉴一下。”</p>
听了苏辋的话,范仲淹接过这部分书稿详细的看了起来。</p>
范仲淹越看越惊奇,很快看完之后才抬起头对着苏辋问道:“这是你父亲写的?”</p>
苏辋点点头。</p>
范仲淹一拍大腿感叹的道:“真是乡野之中也有遗贤啊。你的父亲这本书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虽然同样纸上谈兵了一些,但其中的道理却颇为的深刻,从中就能够看出你父亲的见识同样不差,但你父亲为何没有做官呢?”</p>
苏辋只能叹了叹气道:“家父官运不济,至今未曾考郑”</p>
“可惜了,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向官家引荐的。”范仲淹可惜的道。然后话锋一转:“你也算是通过了我的考校,你要想拜我为师,那就要做好被我严厉教导的准备。”</p>
苏辋听到范仲淹的话惊喜的道:“范公愿收我为徒!?”</p>
范仲淹轻抚着自己的长须,笑着点零头:“自是如此。”</p>
苏辋果断把自己准备好的束修递了上去,直接跪在范仲淹面前高声道:“苏辋愿拜先生为师,希望先生可以教我经世致用的大道理,以及行军打仗的能力。我希望以此能力,有朝一日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p>
这么一个聪慧而且礼貌谦虚的孩子范仲淹自是很欣慰星。他年纪大了很希望能教导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然后将来能为大宋作出贡献。毕竟他已已经老去,还不知道能活几年,这辈子是否能看到大宋统一的样子。</p>
又经过一番复杂的师徒礼仪之后,范仲淹才扶起苏辋笑着:“好了,师徒之礼结束,你已是我门下弟子,今日就先随我在府衙内一同吃饭,别回客栈了。”</p>
“好的,老师。”</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