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的起因,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p>
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设立最低薪酬标准,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p>
“商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p>
“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p>
“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就可以扩大生产,雇佣更多人干活。”</p>
“一般会接受雇佣的,都是失地的百姓。”</p>
“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就不会铤而走险,有利于社会稳定。”</p>
“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p>
“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p>
“他们手中有钱,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商品。”</p>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p>
朱雄英接话道:“谁才是消费的主力?百姓啊。”</p>
“富人整天穿金戴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p>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p>
“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钱从哪里来?”</p>
“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没地的就给人做工。”</p>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p>
“工商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p>
朱元璋更加疑惑:“对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p>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p>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p>
“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p>
“而压缩雇工薪酬,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p>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p>
“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消费?”</p>
“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谁来赔偿?”</p>
“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p>
“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就会百业凋敝,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p>
朱标缓缓颔首,说的很简洁很直白,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p>
陈景恪很是欣慰,这小子学的不错。</p>
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也会有衰退期。</p>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p>
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p>
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p>
朱元璋则有些头大,他感觉自己明白了,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p>
难道前人都错了?</p>
“你说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p>
“百姓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进入国库啊。”</p>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p>
“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p>
朱标也不禁点头,是这个道理啊。</p>
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反过来掣肘朝廷。</p>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富民和强国,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p>
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p>
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p>
陈景恪却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p>
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p>
现代科技发达,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p>
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国债。</p>
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p>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p>
国库没钱就是没钱,百姓手中有再多钱,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p>
而加税,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p>
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终只能造反。</p>
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p>
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p>
直到陈景恪穿越前,这個问题依然没有解决。</p>
各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p>
然后利用税收,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p>
仅此而已了。</p>
那么多大佬都没解决的事情,陈景恪自然也解决不了。</p>
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p>
“就算不这么做,土地财富兼并也不会停止。”</p>
“发展工商业,让百姓手中有钱。然后让钱流动起来,朝廷从这个过程中征收到足够的赋税。”</p>
“有了税,朝廷就能做许多事情。”</p>
“比如养活一支强大的,只效忠于朝廷的军队。”</p>
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没有继续再往下说。</p>
但他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p>
掌握住刀把子,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p>
朱雄英舔了舔嘴唇,说道:“都是韭菜而已,长的旺盛了才好收割。”</p>
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p>
但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样收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没有说出来,怎么能结束呢。</p>
“陛下、殿下,你们觉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逻辑对吗?”</p>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怒了,啥意思?</p>
“老子都相信了,你别和咱说刚才那一套是错的啊。”</p>
朱标也一脸疑惑,方才的推理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啊。</p>
朱雄英先是疑惑,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p>
“答案没错,但推理过程错了。”</p>
朱元璋更疑惑了,什么意思?</p>
朱标也很疑惑,推理过程就是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消费,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才有助于提高生产力。</p>
答案就是给百姓松绑,让百姓有钱能消费的起。</p>
这个过程没错……不对。</p>
想到这里,他也恍然大悟,说道:“这是商人思维,一切以营利为目的。”</p>
“朝廷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能只考虑利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是否如此?”</p>try{ggauto();} catch(ex){}
陈景恪赞道:“殿下英明,正是如此。”</p>
朱元璋也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说道:“你小子是真会忽悠人,咱都被你给忽悠住了。”</p>
“你就直接说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p>
陈景恪正色道:“正如殿下方才所说,朝廷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p>
“那么为什么朝廷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又是什么?”</p>
朱元璋眉头紧皱,在他想来这不是一句废话吗。</p>
朝廷就是朝廷,统治黎民苍生,不就应该要承担更大责任吗?</p>
朱标却陷入了沉思,对啊,朝廷为什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p>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p>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p>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p>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p>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p>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p>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p>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p>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p>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p>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p>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p>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p>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p>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p>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p>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p>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p>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p>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p>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p>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p>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p>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p>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p>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p>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p>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p>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p>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百姓更看重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p>
“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也就无所谓忠诚,是不是如此?”</p>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每逢乱世,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p>
“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p>
“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武装那个国家,用来攻打中原王朝。”</p>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p>
“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华夏’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后裔。”</p>
“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p>
“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p>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p>
现在看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p>
果然,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p>
当伱以为看透他的计划,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p>
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吗?”</p>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的说,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p>
“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p>
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p>
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反而认真的倾听。</p>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p>
“比如汉武帝,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还是为了保护百姓?”</p>
“当然,也有可能是两则兼有。”</p>
“但以汉武帝的操作来看,定然是前者居多。”</p>
祖孙三人皆点头不已,看看史书上对汉武帝晚期的描写就知道了。</p>
完全是一副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亡国之相。</p>
打匈奴没错,帝王将相获得了文治武功,百姓得到了安宁,算是多赢的局面。</p>
但后期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就有大问题了。</p>
“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时兼顾民安的,就是大家赞颂的明君了,比如唐太宗。”</p>
“他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型战役,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得到休息,让民间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p>
“他这么做真的是出于爱民之心吗?我不知道。”</p>
“但从他那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
什么端倪?</p>
从乱世走出来的他,知道百姓过不好会造反。</p>
所以才会与民修养生息。</p>
“可他是怎么想的不重要,正所谓论迹不论心,我们只需要看他是怎么做的。”</p>
“他确实做到了兼顾国泰和民安,所以才会被世人赞颂。”</p>
“所以,在我看来,盛世就是国泰和民安达成平衡。”</p>
祖孙三人不禁点头,君王实现文治武功的追求,百姓获得安宁,确实可以称之为盛世了。</p>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压儒家,但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p>
“恰恰相反,我很支持儒家成为显学。”</p>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p>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