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适才清所言只是一个大概的战略,我认为还应该做好几个关键的细节,才能更好地增强我大汉的国力。”</p>
杨清觉得刚刚提出的策略还是有些宽泛,一些重要的细节之处还未涉及到。其实历史就是如此,往往一个偶然的改变,走向就大为不同。杨清也不知道自己的到来对后面历史的走向影响有多大,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地帮助诸葛亮避免原本历史所发生的失误,也许当这些失误不再发生,后面的北伐就可能大为不一样了。当然自己这只小蝴蝶将这世的历史搅得如何,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他只是尽力为之。</p>
诸葛亮见杨清还有想法,期待之心又起,喜道:“哦?明之还有高见,快快道来。”</p>
杨清道:“丞相。清以为要想有所作为,首要就在于练好内功,亦即内修政事,大治蜀地以积蓄国力。”</p>
“且这几年连年发动大战,民力大耗,百姓负担极重,亟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因此清对丞相闭关息民、务农殖谷、暂不理会南中叛乱的策略大为赞同。”杨清感慨道。</p>
诸葛亮也叹道:“不错,这几年蜀地百姓为了汉室牺牲太多,如今实在是动不起刀兵了。”</p>
“因此清以为在这段时间内,朝廷应当采取重农以固本、兴商以富国的策略。”杨清道:“农事乃国家之本,只要有大量粮谷在手,无论是对内治理还是对外用兵皆离不开粮谷充足这个前提。”</p>
“该如何兴农?”诸葛亮严肃地问道。</p>
“首先自然是兴修水利,以都安堰为核心在各地兴修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本就是沃野千里之地,只要水源不断则耕种无忧也。”杨清微笑地说道:“其次则需通过改进耕种方式和农具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产量。”</p>
诸葛亮听到这里,眼放精光,急道:“明之可有改进之法。”杨清点头应道,适合当前的后世改进之法颇多,他将翻车、曲辕犁等新型农具以及适合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和水田的耕耙技术简要地说了出来,诸葛亮本就智慧过人又兼精通农事,故而很快就明悟杨清所道之法极为可行,他心中高兴不已,对杨清接下来的策略更是期待。</p>
“最后则是积蓄人丁。万事都不离开人,务农殖谷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口,可是益州自灵帝以来经过连年动乱、大战,众多百姓遁入山林之中,又有豪强掠民为客、隐藏户口,因此官府在册人数从五六百万人下降到百多万人,国家直接掌握的人口资源严重下降。清推测如今蜀地实际人数大约有三百多万人,因此只要朝廷能抑制豪强,并出台授田于民、借予耕牛、种子、轻徭薄赋等政令就能吸引百姓编户,则国家赋税、兵力等就会大为增强。”</p>
杨清知道所谓国力更直接地来讲实为国家直接掌握的力量,而豪强大族包括皇室则一般间接掌握着其余资源,在封建王朝两者有联系补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对立,毕竟宗室、勋贵、豪强大族作为私者掌握资源主要是为了自己骄奢**的贵族生活,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时每刻都在挖朝廷的墙角、吸取国家的血液。因此一个向上的朝廷总是能从这些人身上通过收取赋税等方式来控制他们的吸血能力,而一旦朝廷这种能力下降,则离衰败和灭亡就不远了。</p>
比如后世的大明末期,作为有上亿人口的国家,其创造的财富何等巨大,按理说对付关外的满清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就是用国力硬堆都能堆死满清。可是朝廷就是没钱,大量的财富被宗室勋贵、士绅豪强、太监巨商所攫取,他们利用两百多年来不断膨胀的特权逃脱、转移赋税,朝廷统治成本绝大部分则压在农民、手工业者身上,而这群人本就困苦,因此明廷越加税,百姓负担越重,则起来造反的越多,为镇压起义朝廷又要加税收钱,则百姓受不了又要造反,如此恶性循环岂能不败于在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p>try{ggauto();} catch(ex){}
故而杨清内心中更真实的想法不是轻飘飘地抑制豪强而是打击豪强,只是头一次与诸葛亮相见不便说的如此深罢了。当然在封建王朝,豪强大族打击的太厉害就有动摇统治基础的可能,毕竟此时还是三国争霸的时代,要是把他们逼急了投了魏吴两国那就适得其反了。</p>
所以要解决此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蛋糕做大,让豪强大族们别总把眼光盯在蜀地百姓上,只要与魏吴两国相争获胜,他们有利可图,则大族们就会竭尽全力地拥护汉室,二是将蛋糕分好,这个主要就是效法先汉做法不断保护壮大自耕农,严禁大族们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这其中的度只有领导者拥有高超的政务能力和有一个高效的政府才能有效的把握,而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朝廷正好如此。故而,杨清决定以后慢慢在与推崇先汉之治的诸葛亮商量这件大事。</p>
他见诸葛亮点头赞许,又接着道:“商业货殖可互通天下之物,实为富国利民之道,昔日管仲大行货殖之术,齐国得以强盛称霸,因此我大汉若要强国,必要做好兴商这篇文章。”</p>
诸葛亮所学颇杂,除了正常的儒学经义之外,老庄管韩之学也尤为精通,他就曾经亲自为天子刘禅抄写过《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其也曾自比管仲、乐毅,可见诸葛亮对管仲极为推崇,所以诸葛亮也十分重视商业的作用且自有自己在货殖方面的想法。他见杨清也明白大兴货殖对富国利民的好处,此刻对杨清的妙策更是期待。</p>
“明之对兴商可有妙策?”</p>
杨清笑着回道:“丞相乃这方面的行家,清也只是班门弄斧罢了。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商战,朝廷若想取胜,关键就在于多掌握住他人必需的货物,如此彼辈求于我多、我求于彼辈的少,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命脉,盐铁自不用说,先汉专营得以富国,我益州之地还有大量的商品是魏吴等地所需要的,如蜀中的丝锦。只要大量生产,必能远销魏吴两国乃至更加偏远之地,如此益州必能富饶。”</p>
杨清停下喝了口茶,又道:“对了丞相,还有一物更能吸引人购买,尤其是胡人。”</p>
“何物?”诸葛亮不解道。</p>
“就是此物”杨清指了指案桌上的茶杯。</p>
“茶?”</p>
“正是。”杨清道:“当然并不是现在的这种煮过的茶汤,而是经过蒸、炒等特殊工艺制成的茶,这种茶只须清水冲泡即可,无需其他作料相加,只留清香之味。”</p>
“我想起来了。”诸葛亮突然道:“昨日夫人回来曾说过你所言的制茶之法,她可是好一通夸赞啊,只因昨日在家时间太短,家中还未来得及做出来。”</p>
“待清回去之后再多做些茶叶带与丞相品尝。”</p>
诸葛亮点点头,又问道:“这茶能使世人尤其是富贵之人推崇我能预想到,可是胡人怎会大规模需要?”</p>
杨清道:“胡人常年吃肉,肠胃自然油腻难以忍受,甚至由此而生病。而清所言之茶就能解毒去病、解腻去化,胡人一旦得之必再也离不开此物。如此朝廷即可以茶制夷,换取胡人的战马,获取丰厚利润。”</p>
“妙啊。”诸葛亮赞道,他随即想得更远,他日北伐定会与羌胡打交道,一旦以茶诱之、控之,则能收服羌胡为己所用。</p>
今日杨清所献的策略皆使诸葛亮惊喜不已,两人从农事谈到商事,又从商事谈到兵事,一个智慧过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一个见识博广有奇思妙想之策,二人相谈愈欢不知不觉已过了两个多时辰,期间丞相府的属吏多有来求见的皆被门外守卫的兵吏阻挡回去。直到天色已黑,长史王连进来言道已到饭时莫不如先行用饭。诸葛亮虽觉得意犹未尽,不过他毕竟还是不能让杨清饿着,只好命人摆上饭食邀着王连一起陪着吃了晚饭。</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