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时代正文卷第三十九章陈寅恪先生由国学大师们亲自授课的消息,就如同重磅炸弹般席卷整个学校。</p>
下课过后,理学班级的学生们没有如同往日一般,坐在座位上复习功课,而是一股脑涌了出去,目光投向教学楼对面的文学班。</p>
教学楼呈凹字形结构,文学在左,理学在右。</p>
走廊上,学生们议论纷纷,目光眺望着对面的文学班,言语之中尽是对陈寅恪等教授们的仰慕和崇拜。</p>
这个时代,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诸如此类站在文化领域之巅的男人,才是整个社会追求的超级明星。</p>
而北平四中的学生们,就是这些超级明星最狂热和最忠实的粉丝群体,且绝不会叛变那种。</p>
若是用后世语言描述,那就属于那啥类型的粉丝。</p>
‘超级明星’心情开心,身为粉丝们的学生就开心,‘超级明星’悲愤,学生便悲愤,‘超级明星’激昂澎湃,学生则热血沸腾。</p>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级人物,‘超级明星’们的一举一动,以及各种言论,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影响。</p>
至于为何这些人能成为‘超级明星’?</p>
原因无他,中华积弱耳。</p>
“牛逼了,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这些全是民国大师们,可惜了,我不是文学班的,这顶尖学校的待遇和格局就是不一般,直接邀请清华教授来讲课。”余华没有意外,混在吵杂而闹腾的学生群体中,目光眺望对面的文学班教室,对于历史名人心中好奇得紧,听了一会儿,了解同学们的议论内容,余华这才终于反应过来,明白今天华罗庚为什么会出现于北平四中的缘故。</p>
这几天忙真忙那,搞得余华忘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北平四中的开学传统。</p>
邀请大学教授上开学第一课。——这是北平四中每个学期开学的历来传统,一是让学生们通过接触大学教授了解以后的大学生活,二是激起学生们心中的积极性,更加刻苦之学习。</p>
第一学年两个学期,由交大和浙大部分教授授课,第二学年两个学期,由北师大和南开教授授课。</p>
第三学年上半学期是国立北大,今年下半学期轮到国立清华。</p>
但是前来授课之教授,无不是历史书上的名人,其中不乏鼎鼎大名之辈。</p>
作为全国最顶尖的高等中学校,北平四中的格局甚大。</p>
当然,北平四中邀请大学教授上课有着自己的目的和考虑,答应邀请的各所大学,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目地和想法。</p>
作为第三学年最后一学期授课的大学,国立清华派遣教授队伍前来北平四中授课的目的,与之前大学一样——‘争夺优质生源’。</p>
是的,后世愈演愈烈名牌大学掐尖之战,早已提前了近百年上演。</p>
争夺优质生源!</p>
对于一所想要发展壮大和长久延续的顶尖高等学府而言,象征着新鲜血液的高质量学生,才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p>
没有优秀的学生,国立清华之优秀教授和先生再多,也无济于事,长久下去,徒有虚名罢了。</p>try{ggauto();} catch(ex){}
想要真正意义上超越国立北大,乃至于超越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离不开优质生源。</p>
平心而论,综合实力方面,国立清华仍旧逊色于出身于京师大学堂拥有深厚底蕴的国立北大。</p>
清华想要争夺优质生源,国立北大亦不会眼睁睁看着小老弟超越自己,南开和复旦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小九九,而位于二线梯队的交大、浙大和北师大等等优秀大学,心中更是有着野望。</p>
优质生源,谁不想要?</p>
如此一来,基于各种不同的出发点,民国各大学校便在争夺优秀生源的目标上投入大量资源,受邀答应北平四中授课请求,便是其中手段之一。</p>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北平四中,历来便是各大名校争夺生源的主战场。</p>
北平四中全校前三十,便是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们此行之目标。</p>
全校第一的林婉和全校第二的赵安元,更是被国立清华列为重点目标,象征着橄榄枝的保送名额,早早伸向对方,然而,两人并没能如清华之愿。</p>
林婉欲要报考北大,赵安元欲要报考中央航空学院。</p>
清华堪称无比珍贵的宝贵名额,在这两人面前,竟是无用武之地。</p>
“陈先生这气质,我是学不来的,闻先生,冯先生,钱先生,个个气质卓尔不凡……”</p>
凭借清晰而敏锐的目光,余华能够清楚看到对面教学楼内刚刚下课离去的陈寅恪,边走边向走廊上的同学们打招呼,满脸微笑,步履之间透出一股文人气息。</p>
如果说后世提起清华,大家每每想到的就是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那么,这个年代提起清华,绝大多数人就会想起如同清华明信片般存在的大师,陈寅恪。</p>
当今中华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亲口承认和赞许:学问超过我,更是被学界公认和推崇为‘三百年学问第一人’,最为著名的‘四不讲’,这些东西,仅是陈寅恪先生身上的标签之一,他身上的光环数不胜数,终生如一日般做着学问。</p>
如果说胡适、冯友兰、闻一多、季羡林是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大师,那么,陈寅恪便是大师中的大师,无论是学问还是天资,全都位列金字塔顶端,如同苍穹之巅的雄鹰般俯瞰世间。</p>
但,陈寅恪先生绝非自傲之人,明面上是治学严谨的历史大学和国学大师,生活中低调而简单,喜好看书和钻研问题。</p>
“四中这一手操作真不是盖得,搞得我都心中充满斗志,越来越想考进国立清华了。”余华远远眺望着数十米之外行走于走廊陈寅恪,后方跟着闻一多,再后面是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国学大师冯友兰,最后为钱稻孙,心中触动,一股刻苦学习的斗志如同泉水般涌了出来,充斥着脑海。</p>
学习!</p>
学习!</p>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余华不得不认清现实,自己的确被四中这手操作给挠到了痒处,恨不得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刻苦学习,努力向前。</p>
PS:昨天丈母娘来了,陪了二老逛了一天,又遇到高铁晚点,耽搁了不少时间,罪过罪过,等下还有。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