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沈放惊讶,宋时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很高,刑法之上,对读书人也甚宽容,即使重罪,多半也是流放,除了谋反,几乎没有判死罪的道理。林家大公子林怀仁为殿中侍御史,早有功名,若是一般罪名,绝不至问斩。此外历朝历代,死刑都是最重刑法,不可轻判,汉、魏晋,乃至唐朝,死刑的案子都需皇帝亲自审核,各级官员都无权定人生死。宋时死刑权利虽下放至地方,提点刑狱司、转运使司等,皆可判决并执行死刑,但中央也会对这些案件复审,绝非草率之事。</p>
崔致和道:“事发已有一个月,就在家宴不久。当日,大公子与从政郎朱不弃于闹市驾车,横冲直撞,致十四死四十一伤。此事引发民愤,案子未经大理寺,直接发往刑部,因证据确凿,民怨沸腾,判了个绞刑。”汉朝之后,规定死刑多要待秋分以后,盖因阴阳之论,取春生秋死,顺应天道之意。</p>
沈放心道,此人也叫不弃,倒是和我一般。</p>
温氏道:“如此此事已传的沸沸扬扬,言语对林府甚是不利。”伸手递过一张小报来。</p>
最早的报纸是唐代的“进奏院报”,也称邸报,各藩镇派驻京城的进奏官根据政府发布的“报状”抄传编发,是藩镇传报朝廷消息的一种地方性官报。</p>
到了宋代,文风盛行,雕刻印刷之术日新月异,官有邸报,民间则出现了小报。邸报乃是官报,除了一般的诏旨章奏,还报道许多关于宫廷的生活,仕官升迁,镇压农民起义和边关战事、战报等国事动态。邸报依此分为三类,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章。邸报的审稿和发行制度都比较严格,北宋由枢密院审查,南宋改由门下省编定,若有缺漏,重者可判死罪。彼时官员文人无人不看邸报,既是谈资,更为知天下事。</p>
但邸报发行有定数,若无身份关系,寻常人也看不到。于是北宋末年,民间便出现了小报,也称作“朝报”。不过这朝报却是假托的官府之名,实是朝中官吏与钻营者共谋,提前泄露一些朝中秘闻,消息比朝廷的邸报来的还快。百姓自然喜闻乐见,一经发行,便是大行其道。《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均有所载,南宋时,临安城已有专卖朝报的报摊,获利颇丰。</p>
彼时的小报已有人专职贩卖刺探消息,“日书一纸,投之于市,”已经是真正的日报。小报消息自然有真有假,大观四年(1110年),有小报载宋徽宗斥骂蔡京的诏书,便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按理说,伪传诏书,实是死罪,但此事竟是不了了之。无他,这小报背后势力不小,俨然已成为朝臣倾轧、争斗的利器。</p>
沈放接过看了,映入眼帘便是一张图画,印的乃是闹事之中,一辆马车横冲直撞,画中百姓莫不惊恐万状,栩栩如生。这份小报竟用了大半篇幅描述此事,指名道姓,将林家大公子与朱不弃骂的狗血喷头,说二人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视人命为草芥,丧尽天良,十恶不赦,若不严加惩治,天理难容,云云。</p>
沈放仔细读了一遍,放下小报,道:“大公子知书达理,谦谦君子,绝不会肆意妄为,草菅人命。”</p>
林怀风拱手道:“我代兄长谢谢沈兄,哎。”</p>
崔致和也叹气道:“大公子绝非此等人,我等也是知道。案发之时,大公子与朱不弃都在车中,车子翻后,两人被人拉出,烂醉如泥,一条街上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入狱之后,两人当夜便招供画押,不知是酒醉未醒,还是屈打成招,总之被人摆布的明明白白。”</p>
沈放沉默片刻,道:“那车夫呢?”</p>
崔致和连连摇头,道:“那车夫车翻之时,一头撞在树上,当场死于非命。”</p>
沈放又问:“崔先生精通律法,不知这案子判的可对?”</p>
崔致和道:“我也算不得精通,临时取律法《宋刑统》看了,此乃‘走车马伤杀人’,依律‘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杀伤畜产者,偿所减价。’律法说的明白,若是无故在街上纵马,伤人,按‘斗杀伤’减罪一等。‘斗杀伤’便是故意伤害他人,若是致死,处绞刑,若是使用凶器,处斩刑。此案伤人命十四条,判绞也挑不出毛病。”说罢拿起身边一书,翻到一页,递与沈放,正是《宋刑统》,此书乃宋太祖建隆年间编订,初名《宋建隆重详定刑统》,此后有数次修订,内容基本未变。</p>
那书上有整段红笔勾划,沈放仔细看了片刻,将书放下,道:“大公子可是得罪了什么人?”他在镇江与花轻语、柴霏雪玩笑,也说过律书,不过只是一鳞半爪,并非真的精通律法。</p>try{ggauto();} catch(ex){}
林怀风叹了口气道:“不错,我等也是如此怀疑,只是大哥被押在大牢之中,我等见也见不得一面,四处打探,这几日才总算理的清楚,却把时间都耽搁了。”</p>
沈放道:“可方便见告么?”</p>
林怀风道:“还有什么不好说,此事当真是飞来横祸。我大哥与从政郎朱不弃交好,这朱不弃乃是前枢密院事何澹大人门生。去年韩侂胄大人派吴曦川中练兵,后又调任回临安,吴曦此人一心回蜀,对韩侂胄巴结奉承,韩大人也有意让他回川,以为攻金策应。但朝中不少大臣以为,吴氏一族在川中坐大,于朝中不利。吴曦此人有个绰号,叫‘吴疤子’,脸上有个火烧的大疤,传言乃是他十岁之时,其父吴挺问他志向,此人言语中有不忠叛逆之意,激怒其父,踢了一脚,不巧摔在火盆里,脸被木炭烧伤。何澹大人几年前已经请辞还乡,但仍关心朝中之事,他对这吴曦也是深怀戒虑,认为其怀有异心,加之吴家在川中势力过于庞大,是以不能放其回川。朱不弃知老师心意,与我大哥一同上书韩大人,劝阻此事。韩大人却道,吴氏满门忠烈,上书者都是诋毁之言,弃之不顾。”</p>
战青枫摇头道:“无端疑心人家造反,只怕是欲加之罪,十岁的孩子懂的什么,小小年纪就想造反?”</p>
崔致和道:“不然,蜀中好造反,好兵变,那是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川中地势险要,与外界道路难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下皆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是易守难攻;川中又是富庶,水土肥沃,物产丰富;川民彪悍,不服教化,骁勇善战;一旦川中造反割据,凭地势之险,朝廷也难追剿。有此几样,四川人造反,自不稀奇。我朝初灭后蜀,烧杀掳掠,强取豪夺,将川内搜刮一空,惹得蜀中愤恨。不久,便因军中歧视后蜀降兵,军服粗劣,克扣盘剥,士卒哗变,全师雄被逼兵变。其后又有王小波、李顺等人起义造反。朝中都言,川人脑后有反骨,信任不得。吴曦祖父吴璘和其兄吴玠,西抗西夏,北挡金兵,战功赫赫,加之爱惜百姓,德才兼备,吴氏一族在川中声望之隆,一时无两,朝中大臣猜忌,实是意料之中。”</p>
崔致和久在宫中为官,所知着实不少,沈放也是点头,道:“如此说来,这毛病怕就是出在这吴曦身上。”</p>
林怀风道:“不错,可惜我等后知后觉,知道的还是晚了。我大哥与朱不弃上书,此事已过了许久。听闻那朱不弃前不久又上书言及此事,但我大哥并未参与。哪里想到,那吴曦早已怀恨在心,他私下贿赂了右丞相陈自强,陷害我大哥与朱不弃二人,一来报弹劾之仇,二来也吓阻反对他的朝中大臣。可怜我大哥,莫名其妙被牵连在内。此事若不是陈自强在其中作祟,又怎会判的如此之快,一点余地不给。”</p>
沈放道:“这陈自强又是什么人?”</p>
崔致和面露尴尬之色,道:“这个……”</p>
林怀风冷哼一声,道:“什么人?卑鄙无耻之徒!此人家境贫寒,曾做过韩大人的启蒙师,也无才智,五十岁才中进士,六十岁才做个小小的县丞。因为抱上了韩大人这棵大树,厚颜无耻,阿谀奉承,极尽曲意逢迎之能事。突然就一飞冲天,一发不可收,一路连连升级。去年,不,前年,已经做到右丞相。此人人品卑劣,视财如命。去年以筹备军资为名,复置‘国用司’,自任国用使,中饱私囊,掊克民财,州郡骚动。不论官民,对此人都是骂声一片。偏偏韩大人和皇上还觉得此人是个忠臣。”</p>
沈放道:“那事发之后,贵府又是如何处置的?”</p>
林怀风道:“家父听闻此事,也知必是官场倾轧之行。当下找人疏通,也寻了不少官员,礼物也送的不少,这些人也接了。谁知七八日后,一家家又把礼物退了回来。再加上不管如何求肯,都不叫我林家人探监,家父才隐隐觉得不对。当即想去找韩大人,谁知韩大人连面也不见。此时坊间有谣言,说我林家与金国使者勾结,意图行刺韩大人。我等都以为韩大人是因此恼了我林家,才有家兄之难,还想寻人解释。谁想到,原来这背后主谋竟是吴曦,撑腰的人是陈自强,这陈自强乃韩大人心腹,韩大人又怎会出面相助我等。一来二去,我等全然找错了门路,白白耽搁了时间。”</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