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大明公务员 > 第五十四章  法外加刑

第五十四章  法外加刑

    第五十四章法外用刑</p>

    太子与何夕还没有到来的之前。朱元璋已经知道了。</p>

    朱元璋看着手中两个小册子。里面墨色的字迹是何夕写的,而朱色的字迹是朱元璋批注的。一眼看去,朱色与墨色参半,不过,这小册子之中夹杂着不少纸张。这些纸张上面都是朱色的字迹。</p>

    这是朱元璋在小册子之中批注写不下来。只能写在纸张上。然后夹在中间。</p>

    如果算上这些。</p>

    朱元璋批注的文字,要远远超过何夕所写的文字。</p>

    朱元璋对何夕这两个小册子之中的内容,谈不上倒背如流。但也熟捻得很。可以说完全掌握了。</p>

    正因为完全掌握了。</p>

    朱元璋感受到一种撕裂感。</p>

    明清两朝的历史。朱元璋揣摩得很到位。虽然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但是在他看来,明清两朝的历史与前朝的历史,并没有本质上不同的。真正让朱元璋感到不一样,有新鲜感的反而是清末,所谓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p>

    而朱元璋看关于科技的册子,这上面倒是回答了西夷船坚炮利的原因。但是,关于何夕所说的那种在一两个时辰之内,打击全世界,能摧毁南京城的武器,却完全没有说。</p>

    对于何夕没有说的东西,朱元璋越发好奇起来。</p>

    朱元璋将徐正叫过来,如此如此吩咐一番。</p>

    徐正大吃一惊,少见地说道:“陛下,这不好吧。”</p>

    徐正从来对朱元璋言听计从,少见的如此失态,居然敢反问了。可见朱元璋所言,让他多么吃惊。</p>

    朱元璋淡淡说道:“你去做便是了。”</p>

    徐正立即说道:“奴婢听命。”</p>

    随即徐正出去办事了。</p>

    在徐正出去的同时。太子带着何夕进来了。</p>

    朱元璋令两人落座。朱元璋问何夕道:“此去杭州,有什么感想?”</p>

    何夕已经准备好,如何劝说朱元璋网开一面。听朱元璋如此一问,沉默了一会儿,重新组织语言说道:“百姓太苦了。江南百姓也算是天下最富饶的了,但是百姓免于饥馑而已,江南百姓一家少有几十亩的,最多只有十几亩,一家七八口。一年最多收成不足三十石,口粮需要近十石,赋役等需要近三五石,穿衣,等花销也要数石。一年下来,几乎什么也不剩了。但其实,大部分家庭开销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年一灾,如果气候不好,三年两灾都是可能的。很多时候,百姓都是省吃俭用,宁可饿肚子,也要存一些粮食。这才能在荒年免于饿死。再有婚丧嫁娶,盖新房,供子女读书等事,恐怕一年下来,即便算是一些杂活,也是要饿肚子了。”</p>

    “这还是而今的情况。而浙江官吏,居然加了数倍的钱粮,那是将百姓仅有一点余粮都剥夺了。如果一直是丰年,还好。一点出现灾年。恐怕饿殍遍地。”</p>

    何夕这一段时间,在江南农村真实的考察了一遍。</p>

    只能说,没有工业化的农村。真是苦。江南地界,已经是最不苦的地方了。在何夕看来,依然是浸泡在苦水之中。</p>

    江南百姓仅仅能吃饱饭而已。</p>

    要知道,这可是让大明百姓怀念了三百年高皇帝时。事实证明,就整个大明来论,底层百姓活得最好的一段时间,不是别的时候,就是洪武年间。</p>

    朱元璋对何夕这些话,非常满意,对太子说道:“太子,你听听这才是你该知道的。小仁乃大仁之贼。你身边那些人,一直劝你做一个仁君,让人少杀慎杀,却不知道,此辈违法犯纪,如果不重重处置,何以对天下人。不将此辈重重处置,以儆效尤,何以对天下百姓。这些百姓能宽恕这些贪官吗?你放过他们,就是慷他人之慨。”</p>

    “孔夫子不是说过,以直报怨。如此才对。”</p>

    太子说道:“父皇所言极是。”</p>

    这话太子说不出来反对的话。只是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太子微微一顿,说道;“父皇,吏部尚书已经告急,一下子补充这么多官员,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p>

    朱元璋说道:“老规矩,让那些罪不至死的戴罪立功便是了。”</p>

    别的朝代的戴罪立功,与洪武朝的戴罪立功是完全不一样的。朱元璋发明了一种办法,让犯事的官员,戴着枷锁在朝廷办事。简直是不可礼遇。一边在精神上羞辱他们,带着沉重的枷锁。另外让他们掌控大权,处理朝政。</p>

    会有什么后果,可想而知。</p>

    这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好几次大案过后,官员空缺,朱元璋就这样办过。</p>try{ggauto();} catch(ex){}

    太子已经劝过朱元璋很多事情。说什么士可杀不可辱。但是朱元璋这里,我偏辱之,看他如何?</p>

    实际上也不如何。</p>

    或许朱元璋看得准,大部分有骨气,说不行的。宁死不屈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辱了也就辱了。根本什么也不会做,甚至还会跪舔。</p>

    只是很多东西,都是要培养的。士风这个东西也是如此,朱元璋瞧不起这些人,肆意摧残。为有明一代,士风不振埋下了种子。</p>

    朱元璋转过头来,看着何夕说道:“何夕,这个案子该怎么办?”</p>

    何夕深吸一口气,说道:“按法度来办。”</p>

    朱元璋有些奇怪,说道:“按法度来办?怎么办?”</p>

    何夕说道:“陛下,从吴元年就开始草拟大明律,而今已经三次改易,此律,上因唐宋之律,折冲当代之法。近乎万全,可传于后世。以为国国家重典。郭桓案,因律办之即可。”</p>

    太子心中一动,立即明白了何夕的话,说道:“对。对。对。父皇,此刻按照大明律来办,最合适不过了。”</p>

    大明律是朱元璋追求万世法典的,虽然大明律在量刑上,比唐律,宋律要重一些。但是重的有限。至少,在没有很多残酷的刑罚。可以说,在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大明律,但是他办大案,从来不用大明律。</p>

    而是法外加刑。</p>

    正因为如此,明初四大案,才分外残酷。</p>

    如果都按大明律来办,很多案件都不会是这个样子。</p>

    所以,何夕一出口,太子就精准地把握住了何夕的意图。觉得何夕这个办法得好极了。即便是唐胜宗敲定郭桓案为谋反。只要按照大明律来办,也可以免去很多人的死刑。</p>

    太子能看明白的事情,朱元璋如何看不明白。他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问道:“你们都是这么想的。”</p>

    何夕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大明律是陛下所立,当从大明律。”</p>

    朱元璋说道:“愚蠢,大明律乃是治世之法,不当用于乱世,乱世用重典。而且大明上下都是什么人?太子,你不知道吗?恃权妄为者有之,上蒙蔽于朕,以朕之名,行枉法之事,有过归于朕,有功者己为之。所作所为,皆为杀身之计,然至死不悟。天下官员,往往承袭故元之弊,临政之时,袖手高坐,谋由吏出,天下有司,非罪即庸。即便是御史,也扬威胁众,意在贪渎。至于地方,更不可言。不才无籍之徒,一到到任,与吏员,泼皮之类,沆瀣一气。唯务奸贪,不问民生。视朕命如寻常,以关防为无事。巧立名目,科敛于民。妄报灾荒,克减赈济。隐逸田赋,假公肥私。操作官司,草菅人命。等等,不胜枚举。”</p>

    “真以为,朕在九重不知民间疾苦?”</p>

    “这辈,贪财不怕死,敛权不畏朕。朕不重重处置,如何重塑天子之威。大明律不足以震慑此辈,非法外加刑不可。”</p>

    其实朱元璋刚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开国之初,万事未定。当时重典治之。但是很快朱元璋就发现一个问题,官不畏死乎?不管朱元璋怎么加刑,贪污之被,此起彼伏,前仆后继。</p>

    这让朱元璋,觉得之所以如此。是他杀的不够狠,不让这些人害怕。</p>

    于是,屡屡加刑。</p>

    最后就变成而今的样子。</p>

    即便是大明律本身也比唐律要重上不少。至于朱元璋法外加刑,更是惨不忍睹。</p>

    奈何,让朱元璋失望的是,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大明贪污腐败的浪潮。须知,空印案才过去数年,而今就有郭桓案了。真是要钱不要命。</p>

    所以,朱元璋觉得,他尤其不能手软,不手软还这样,手软又是什么样子。</p>

    太子忍不住了,说道:“父皇,儿臣明白父皇的心意,然后大案一出,牵连者数千上万。其中必有情弊。且法不责众----”</p>

    朱元璋打断太子的话,说道:“什么法不责众?凡是犯我法度,虽千万人,我必诛之。且,大案一起,固然有几个冤枉的。但兰芝当道,朕亦不惜。皇儿既然觉得有情弊,要做的是查清楚情弊,而不是劝朕不加重惩。”</p>

    “南辕北辙了。”</p>

    一时间太子无言以对。</p>

    何夕倒是理解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怀着一个农民对贪官污吏朴素的憎恨。怎么可能抬手放过他们。甚至何夕还有一些赞同。只是何夕觉得朱元璋的方法不对。</p></div>

新书推荐: 大汉:从丝绸之路开始 这个up主是仙女 某霍格沃茨的防御课助教 穿越者大联盟 洪荒:吃出一个混元大罗 东京:我在山手线捡到问题少女 华娱从初恋这件小事开始 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我只是能灭世,又不是大魔头 从忍界开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