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66章 群策群力

第466章 群策群力

    得到徐庶的接待之后,李素一行的后续视察工作,马上变得更有条理了。两人并辔而行,在徐庶的解说下走马观花看了一圈。

    刘家峡这边的水利工程,最初是李素让幕僚根据在都江堰和乐山堰总结的技术经验,尽量照葫芦画瓢规划的。毕竟李素也不是工科生,又不懂具体的工程勘探设计细节,他能知道个指导思路就不错了。

    不过,每个地方毕竟自然环境不同,很多东西要具体勘测之后,因地制宜调整,所以经过几个月的赶工,李素此刻看到的东西,跟他最初的预想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李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当初在益州积累的技术设计人才全部调给徐庶。

    徐庶指着洮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地区,以及旁边的库区,说道:“右将军您一开始从益州派来的水利技术官员,是打算全盘照抄乐山堰的方式。但去年七月,第一次实地勘测之后,就发现那样做不行。

    因为北方的河流枯水丰水差距太大了,不比湿润的蜀地,虽然也有汛旱交替,但岷江水位最高和最低相差也不过两三丈。这儿洮河每年腊月中旬到正月初,有个把月是直接几乎断流的!

    再下游一些的湟水入黄河河口,更是能有两个月几乎断流的枯旱季节。一方面是雨雪少,另一方面是天冷了直接连底封冻,仅有的一点水因为各处低洼淤积流速慢,全都冻上了。

    所以,我们才从河口开挖了不少河岸相对低垮的地方,在丰水季直接把洮河、湟水都引到旁边的山谷里蓄起来。水位蓄平之后,湖口稍稍堰塞,到枯水时再慢慢挖开。

    总的来说,就是争取实现长江上云梦泽、彭蠡泽调蓄长江水的效果,当然规模肯定比云梦、彭蠡小至少百倍。”

    在古代修水利,直接拦水筑坝把河整条截断,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导流分洪。所以这个总的思路并不会变。最后实现的效果,也不是后世的水库,只能说是一个堰塞湖。

    就像洞庭湖、鄱阳湖其实就是长江拐到某个低洼的地区之后,大量把富余水量蓄在这俩湖里,长江水位下降了湖水再反哺长江。

    所以,这种导流的工程量相对较小,只要原本就有地形合适能改造成库区的,人力稍加引导,最多死个几千一两万劳工,也就把活儿堆出来了。

    当然能够不死人还是尽量不死人,最危险的徭役还是要让韩遂麾下那些造反十年以上的死硬老贼战俘来干。

    他们那条命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了,危害大汉朝十几年,拖垮了整个天下。

    让他们把刘家峡水库彻底修完,可能要几年的工期,要是最后活到工程竣工日,就可以让他们恢复自由,不用再当终生奴隶,算是赎清罪孽了。(那些去年就被关羽水攻直接淹死的那就更干脆了,不用在修水利的时候慢慢陆续淹死)

    ……

    正所谓枪炮一响,参谋部的方案全部作废。在汉末的工程水平下,一旦开工,各种一开始没想到的困难也都涌泉而出。刚才徐庶跟李素讲解的那些,相比之下都还是小问题。

    很快,徐庶又带着李素沿着刘家峡堰往下游继续参观,那些修整过的河岸边、挖了很多分水灌渠、水车林立,已经造了有百余架。不过按照这个工程的规模,未来整个兰州地区有个几千架水车是必须的,这才造了不到一成呢。

    徐庶就解说道:“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这儿打造水车纺纱磨面,还有一个麻烦,会导致水车纺机的工本回本时间,至少比预期再延长一半。

    比如按照工匠们原本提供的数字,在都江堰的时候,水车不到两年就能回本,因为那儿的堰和渠都是现成的,只要投入一部水车纺机的造价,所以非常赚。到了乐山堰的时候,按关将军那些戍役士卒的经验,都说是五年多才能回本——三年半是赚回修堰的钱,一年半多,用来赚回造水车纺机的钱。

    而到了这刘家峡,哪怕按照蜀地那些水车的盈利水平来算,因为水利本身工程量更大了,而且可以分摊成本的其他产业少了。光堤堰灌渠这些,就要五年回本。更麻烦的是,即使有堰塞湖调峰蓄谷,每年还是有四个月水量和流速低于水车开工的必要冲力。所以,一年只能有八个月的时间纺纱和磨面,剩下四个月机器是闲着的。”

    之前徐庶说“每年至少断流两个月”,那是针对“彻底断流”这种极端情况。事实上,哪怕没断流,河流也不是一年四季水流都能催动水车的。水浅了慢了都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动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水力工业很难普及,只有到了蒸汽机发明才爆发——如果没有李素,按照李师原本的发展,中华大地一直到明末,能搞大型水车纺织的也只有都江堰地区,其他地方都不行。

    哪怕是长江中下游,虽然水量很充沛,但因为落差低了,水速太慢,冲击力还是不够。荆楚吴越那些地方不缺水,但缺“水能”。

    其实套用一个后世初中地理课上都教过的众所周知常识,就能解释这个问题——华夏的地理,是大致分为海拔三级阶梯的,你只有在大江大河水流流量能够被当前的工程技术规模控制,同时又恰好跨越了阶梯断层的位置,才能这样大规模开发水能。

    换言之,都江堰所在的岷江中游也好,或者是兰州的刘家峡也好,其实都是华夏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下降的关键口子上,利用的是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冲下来的水能。

    这样的位置,地理上根本不可复制。或许有人觉得长江黄河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下降的地方也有点机会——但实际上那两个地方分别是三门峡和长江三峡,黄河长江到了那一段水量已经大到绝不是工业歌命前的人类能驾驭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的,就算李素种田的这些技术手段全部泄密出去了,地理决定也导致大规模的“水力纺织锻造碾磨粮食”是不可能被袁绍曹操孙策复制的。

    刘备从西方崛起,注定他失去了东部大平原和海贸的优势。那总要收之桑榆,在工业能源领域成倍地赚回来。

    至于徐庶提到的“其他分摊水利设施成本的产业少了”,这句话外行人或许听不太懂,那其实是指“需要指望水车工业分摊的水利营造成本比例更高了”。

    这是因为原先在益州的时候,李素跟刘备商量过一个“五三二”的分配方案,把大部分修水利的成本由沿岸百姓的农田灌溉受益来分摊,三成归航运货船过路费承担,最后只要两成是水车主承担。

    但问题是益州商贸发达,产业发达后,岷江上往来货船非常多,他们通航便利了,多收点过路费很正常。但兰州这地方原先还没建立起商业氛围呢,民间商队非常少,所以靠收过路费回本的比例降低了,只能对水车工场主加征比例,水车主们还本的时间就更长了。

    不是哪儿都能跟成都平原那样的天府之国比的,一来二去东扣一点西损一点,投资回报率砍半都不止。

    徐庶提出的这些麻烦,李素也都听得很认真,最后鼓励道:“一开始没想到的困难肯定是不少的,甚至越干越多。但只要坚持一个大方向,知道往这儿努力没错,那就继续干下去。原本六年回本,如果水车每年只能运行八个月,四个月闲着,那就延长到九年回本嘛!

    我会说服大王,不要对凉州的富民治理抱有太大期望,或许四五年内,都不会指望凉州人拿出多少钱粮支援朝廷平定关东。让凉州人自己找到活路,好好干不再出现不稳,就是对大汉朝最大的贡献了,我们可以接受循序渐进的慢慢来。”

    有了李素这个姿态,徐庶做事情总算是愈发放得开手脚了,也不用怕暂时赔本。过去这半年里,他组织地方政务的水平也见长不少,假以时日或许也能成为名臣吧。

    李素是一贯觉得做文官得有一定的内政能力,不求多擅长,至少组织过见识过,否则做纯参谋型谋士,容易闭门造车。历史上诸葛亮出仕早期,不也是统筹荆南四郡的钱粮军需,做过很久的后勤内政。

    徐庶和李素聊了一会儿之后,面对徐庶提出来的种种难题,李素稍微想了想,就把还在到处乱跑自行视察的诸葛亮找来,拿出其中一些规划难点,看看诸葛亮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一世的徐庶,跟诸葛亮还谈不上私交,徐庶前年只是跟着黄承彦去弘农的时候,听说过诸葛亮的事迹。但当时徐庶身份低微,只是给黄承彦客串个保镖见见世面,根本没资格进入皇帝的行宫御前奏对,所以也没见过诸葛亮的面。

    此刻,李素把诸葛亮喊来一起讨论,徐庶才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传说中虚岁十五就驳斥了阎象、也驳斥了星象天人感应邪说的灵台令诸葛亮了。他也连忙谦虚地跟诸葛亮相互见礼。

    然后,徐庶才注意到诸葛亮旁边还带了一个住手,是个最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戴着斗笠面纱。徐庶定睛一看,哪怕隔着面纱还是认出来了:“黄师妹?是黄公放你出远门的么?”

    徐庶在颍川时师从司马徽,所以一贯跟黄承彦以叔侄相称(司马徽跟黄承彦兄弟相称),看到黄月英不由有些诧异。

    黄月英年纪虽小,倒也大方:“家父同意我跟着诸葛令史一起云游涨些见识的。徐兄,你这儿的规划,可不咋滴呢。刚才亮哥看了没几处,就觉得颇能改进。”

    徐庶苦笑道:“旁观者清嘛,你们虽然年幼,偶有一得,也不奇怪。”
新书推荐: 大汉:从丝绸之路开始 这个up主是仙女 某霍格沃茨的防御课助教 穿越者大联盟 洪荒:吃出一个混元大罗 东京:我在山手线捡到问题少女 华娱从初恋这件小事开始 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我只是能灭世,又不是大魔头 从忍界开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