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岁月如梭。</p>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了永乐三年,九月初二。</p>
今天是永乐三年秋金陵常科书院新一届学子入学的日子。</p>
此时,在书院第三进的正心殿右殿之中,于彦昭作为最早一批入学的优秀学子,被院长太子朱高煦委以重任,正对着他面前三十六名来自偏远地区的新生,宣讲永乐帝近年来的丰功伟绩。</p>
“今上特别重视百姓日常,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之本。并且大力推广及完善军屯之制,以及盐商开中之法,确保军粮、边饷之供给。”</p>
“朝廷鼓励开荒,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法以促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小民变流民,以确保赋役征派。”</p>
“为了劝民于田亩,今上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特地颁布诏令,命各地衙门不得对逃徙的百姓治罪。且遣人四出,招流民复业,尽力田亩。”</p>
于彦昭并非夸大其词,而是确有其事。</p>
许多流民复业后,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征累年拖欠的粮刍。</p>
朱棣听后很生气,遂晓谕户部众臣曰:“百姓不得已才逃亡,及其复业,田地荒芜,农具种子皆无所出,政宜周恤之。乃复征其逋负,穷民如此,岂有存活之理!自今逃民复业者,积年所负粮刍,悉与羯免。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p>
经过这个政策的促进之后,许多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p>
由于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p>
而那些战争较少波及的地方,又显得人多地少,甚至有的人甚至无地可耕。</p>
为了使农民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朱棣也像朱元璋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p>
“为了劝民于田,鼓励开荒,永乐二年,今上在下旨清丈全国耕地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p>
于彦昭接着说道。</p>
殿内的三十六名学子听到这里,忽然发出了杂乱的议论声。</p>
这些从偏远地区选拔而来的学子,多面露不解之色,显然是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消息闭塞,令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对朝廷这两年的政策并不了解。</p>
实际上于彦昭非常清楚,这三十六名新学子,有十九人是太子朱高煦特意从云南、四川等偏远土司辖区内选拔出来的土官子侄,属于少民。</p>
另外七人之中,有两人来自南洋旧港,属于海外华民,另外五人来自努尔干,是女真族人。</p>
这些地区的人对于大明近几年的变化并不完全了解,有人享受到了新政的好处,还有人甚至连科举革新都没听过,个别被选来进学的学子,也只是服从其父辈安排。</p>
朱高煦从这些地方选人来入书院进学,用意十分明显,于彦昭并非愚笨之人,当然明白他应该做什么,说什么。</p>
“诸位且静一静,若有疑惑不解之处,皆可发问,我必会有所回答。”</p>
于彦昭善解人意的朗声说道。</p>
“请问师兄,何为‘一条鞭法’?”</p>
众学子之中,有人高声发问道。</p>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征收对象,役以人头为征收对象,在征收内容上有实物和劳役两种。</p>
于彦召解释道:“一条鞭法是把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进行征收,把过去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平均摊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成银钱缴纳。”</p>
他接着补充道:“若百姓无银钱,可拿耕种收货的粮食按照市价出售给大明户部银行,再拿钱缴纳赋税。亦或者直接把粮食当成赋税,上缴给大明户部银行。”</p>
“何为户部银行?”</p>
又有学子发问道。</p>
“户部银行与皇家银行类似,但多了一个收税与给地方官员发放俸禄的职能。”</p>
“请问师兄,一条鞭法与宋代王安石变法,相比如何?”有学子问道。</p>
“两者并非一回事,故而无法比较。一条鞭法是利国利民的税制改革,且让我为诸位细细道来。”</p>
于彦昭眉飞色舞的说道:“一条鞭法使赋与役合二为一,将赋役征收之手续加以简化,从此之后,赋役征收之种类由繁杂向单一转变。”</p>
“如此一来,何人负责收税呢?”有学子问道。</p>
于彦昭答道:“自然是户部银行雇佣的差人充当。”</p>
他顿了顿,情绪昂扬道:“除了一条鞭法,今上还颁布了一条宏伟善政,诸位可知是哪个?”</p>
一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举手道:“自然是历朝历代皆不曾有的,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善政——滋生人丁,永不加赋。”</p>
“永不加赋?这、这、这是真的么?”一位出自努尔干地区不知情的学子惊诧道。</p>
“当然是真的,谁敢拿当今陛下打趣?”刚才那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答道。</p>
“不知如此善政,是何时公布的?”那位努尔干地区不知情的学子问道。</p>
于彦昭将众学子的议论听在耳中,便抬手示意众人安静。</p>
待学子们安静下来之后,他接着说道:“此事说来话长,且听我为诸位细说。”</p>
“今上继位以后,为示朝廷宽仁,多次实行蠲免钱粮,但田赋蠲免不等于丁税减轻。”</p>
“虽然丁税也屡有蠲免,但朝廷对人丁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天下承平日久,人丁增长很快,为了不缴丁税或逃避徭役,他们大都不入户籍。”</p>
“如此一来,朝廷便无法对这些新增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由此乘机压榨,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而流民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扰地方安宁,引起各地动荡。”</p>
“永乐元年年底,今上与太子殿下召集群臣,商议了数日之久,决定通过改革赋役之制来控制人口,稳定天下秩序,于是便有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政令。”</p>
历史上的明朝前期,田税、人头税和徭役三种租税并存,“丁银”是明朝中后期税赋改革开始出现的,其定型也就是“一条鞭法”。</p>
丁税与徭役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其中丁税并不上缴朝廷,所以多落入了地方官吏的私囊。</p>
而在朝廷户部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朝廷也未涉及丁税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p>try{ggauto();} catch(ex){}
也就是说,朱棣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于是把地方官员可以征收的丁税,给慷慨掉了。</p>
永乐二年二月,朝廷公布了朱棣“永不加赋”的诏书:“朕览各地承宣布政使奏报编审人丁数目,并未把加增之数开报。天下承平已久,户口日多,若按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土地并未扩大。以永乐元年全国丁税数额为永久之丁税征收定额,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p>
“今上实乃千古仁君啊!我们竟然遇到了仁君治世,真是三生有幸啊!”</p>
首次得知这个消息的一些学子,三观简直被刷新了,他们激动的语无伦次,有人用于彦昭听不懂的土话高呼“千古仁君”,甚至有人面朝东方的皇宫方向作揖。</p>
“若说今上是仁君,那是把今上看低了。”</p>
待这些刚刚知情的学子们逐渐安静下来后,于彦昭接着说道:“我告诉诸位,今上后来又颁布了一条诏令,你们可知这道诏令有多大威力么?”</p>
“有多大威力?”那位出自努尔干地区的学子,用不甚流利的汉话,惊讶的问道。</p>
“我爹、娘、爷爷、奶奶得知这一消息时,先是不敢相信,然后确定消息为真后,都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当今陛下,那是圣君!圣人在世,哪里是仁君可以比的!”</p>
之前那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接话道。</p>
努尔干地区的学子被震惊了,急忙用蹩脚的汉话问站在讲台上的于彦昭道:“师兄快说,究竟是何诏令?”</p>
“别急,说这道诏令之前,我得问你一个问题。”于彦昭道。</p>
“师兄请问。”</p>
那位来自努尔干,身高一米九的壮硕学子恭声道:“小子的汉姓为武,名腾飞,字飞鸟,师兄可以叫我飞鸟。”</p>
“飞鸟,你以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善政有没有漏洞?”于彦昭问道。</p>
“这,小子不敢妄言。”武腾飞低声道。</p>
于彦昭望向之前那位出自云南土司的学子道:“你叫什么名字?”</p>
“师兄,小子姓苏,姑苏之苏,名信,诚信之信,字有信。”苏信道。</p>
于彦昭点头道:“好,有信,你觉得永不加赋之政有漏洞么?”</p>
苏信红着脸道:“我看不出来这善政有何不足,若要说不足,怕是推行之初,会有许多地方官吏阳奉阴违,阻挠此新政之施行。”</p>
“不错,确实有不少胆大妄为者,对新政阳奉阴违,但今上派出锦衣卫与巡查御史,处置了一波又一波的地方官吏,如此才把这天大的善政推行开来。”</p>
于彦昭说到这里,环视众人道:“好吧,我也不与你们打哑谜了。”</p>
“永乐三年,户部在审核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时,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即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以新添抵补减少。”</p>
“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里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p>
“正因如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政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p>
武腾飞不解的发问道:“师兄说的,小子有些听不懂,这次一年的时间,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丁增加呢?”</p>
“依本朝之制,十六岁成丁,往后一直在五十九岁之前,都要缴纳丁税。每过一年,总会有十五岁的人变成十六岁啊!”</p>
苏信替于彦昭解释道:“而且,朝廷推行如此天大善政,许多隐匿户口之人,以及为了避祸而躲进山林之中的流民,必然会纷纷选择归地方衙门,造册编户,成为有户籍者啊!”</p>
“不错,是小子思虑不周。”武腾飞红着脸,起身向苏信拱手道。</p>
苏信起身回礼。</p>
于彦昭见两人都挺注重礼节,不禁点了点头。</p>
随后,他接着道:“为了做到苦乐平均,永乐三年四月,今上下诏推行‘摊丁入亩’,把之前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丁为对象征收丁税。此政一出,地、户、丁等赋役混乱之象将彻底终结,压在天下万民身上的人头税也就没了!”</p>
“这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善之政!”</p>
许多学子纷纷议论道。</p>
尤其是来自南洋旧港的两位学子,感触最深。</p>
那里被朝廷纳入版图之前,三佛齐国的当权者不仅征收人头税,还有其他的苛捐杂税,许多华民与土人皆苦不堪言。</p>
“所以说今上乃是圣君啊!”于彦昭感叹道。</p>
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朝廷摊丁入亩,等于变相的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p>
如此间接导致增加了许多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大明的商品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p>
于彦昭接着道:“从此以后,无地少地的农户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耕地上,他们可以进城做些小生意,还可以选择加入惠民工建局,成为修路搭桥的工匠。”</p>
“什么是惠民工建局?”武腾飞问道。</p>
“惠民工建局你都不知晓?你是不是连《金陵旬报》也没有读过?”苏信反问道。</p>
“《金陵旬报》我读过,每十日发行一期,由朝廷通政司负责刊印,其功用与朝廷的邸报类似,但又不同。”</p>
武腾飞答道:“像是宋代时的‘小报’,不过宋时‘小报’非朝廷所刊印,而《金陵旬报》乃是朝廷刊印的正式官报。”</p>
“真没有看出来,你竟也是知晓史书典籍之人。”</p>
苏信望着身高一米九,壮实如牛犊的武腾飞,笑着打趣道。</p>
PS:我知道老铁们看多了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老套的改革情节,所以决定加快情节推进的进度。接下来郑和即将回航,诸王也开始改封,朱棣经过数年稳定发展后,可以对外开拓了!</p>
)</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p></div>